九龍山嶺 之 戰地遺跡徑

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30年代中期,英軍為防禦敵人由北面入侵九龍,遂建設一條由西葵涌醉酒灣起,橫跨九龍山嶺東至西貢牛尾海,連綿18公里,名醉酒灣防線,而麥理浩徑五段便是當中之一段。麥徑五段除了是郊遊遠足好去處外,亦是香港軍事歷史的寶庫,大部份路段亦同時為戰地遺跡徑,於2005年為紀念抗日勝利60周年而設立。

戰地遺跡徑長約9公里,出入口兩面均有漁護署設立的大型地圖版,共介紹該遺跡徑上17處二戰爆發前英軍所建的防禦遺跡,部份是在香港保衛戰期間抵禦日軍時所建,一些則是日佔時由日軍所建以防禦盟軍的反攻。戰地遺跡徑( 麥理浩徑五段 )地圖上不同的符號代表不同種類、位置和距離的軍事遺跡,包括機槍堡、戰壕、座標石和地洞等。每一個遺跡都附設一個號碼以方便辨認,部份較具特色或具有歷史意義的,另設置傳意牌在旁作進一步註解。

在遺跡徑上會看到有一些狹小的地洞多建在小徑旁。為日佔時期,日軍在香港很多地點都築建了防禦工事以應付日後盟軍的反攻,而地洞便是一種常見的設施。戰略是利用地洞伏擊,冀以最少的兵力打擊反攻的盟軍,由於地洞主要用作伏擊,以求殺敵方一個措手不及,故它的面積一般都不大,內可容納一名至多名士兵,那些地洞大都沒有逃生設置,據守的士兵伏擊後可說難逃一死。現在很多郊野地區仍可找到昔日日軍所挖掘的地洞,由於盟軍未有登陸香港反攻,該等地洞亦沒有真正派上用場,部份因而得以完整保存下來。

除了地洞,英軍在本港不少山嶺及戰略要地亦發掘了好些戰壕作防禦,一般戰壕凹陷深度約 一米,足夠全副武裝的士兵作藏身,由於戰壕像一條溝渠,因此守軍躲在壕中可減低被敵軍擊中的機會,同時亦可成為反攻的據點。戰壕部份四通八達,除通往指揮部及陣地外,一些更連接主要道路。

機槍堡多設在防禦據點上,主要作用是藉堅固的外牆和內置的機槍,以抗擊敵軍正面的攻擊。一般以厚達3 呎的石屎建造,能抵禦兩磅大炮的攻擊。堡上置有平台機槍,外牆有多個槍眼,頂部建有煙窗和通風槽,內部則設有吊床、彈藥庫和水箱等,以應付駐兵的日常所需。而駐兵的工作,包括機槍操作、冷卻槍管及搬運彈藥等。戰後英軍為防不法份子利用,大多將防線上的建築物破壞或炸毀,留下的吊床掛鉤和鋼筋等金屬物被人儉走變賣,故現場可看見有部份機槍堡塌下似是一堆亂石。

麥理浩徑五段上還可看見遺下最多而為數逾10 座的軍事座標石,該批其貌不揚的水泥方型巨石,是醉酒灣防線上的重要設施,亦是紀實日本侵略香港的鐵證。軍事座標石主要用途是指示不同軍事設施,包括機槍堡、指揮部及不同作戰單位的位置和方向。戰後經過數十年風雨的侵蝕及人為的破壞,現時部份座標石已塌陷或失去了原有面貌,仍有部份完好無損坐立在路旁供遊人認識。

此外,遺跡徑上還有一支獨一無二,外形似是界碑的尖頂石柱,位於獅子山西路出口的九龍坳,以花崗石建成,上刻有WD字樣,代表陸軍之意,是有別於所有石屎製方型的軍事座標石。估計該石柱是早於20世紀初已設立,或屬當時英國於1898年向中國租借得新界後,為增強防禦時在獅子山一帶劃作軍事地段時豎立。

戰地遺跡徑在筆架山至沙田坳的一段防禦遺跡為最密集的,共佔十多個號碼展示牌,因該段當時是守衛九龍半島的大門,除隔空了慈雲山的一段2公里路沒有遺跡牌號碼設立,到了大老山北腰的一段長2公里,共有四個軍事防禦遺跡設立展示牌,有齊軍事座標石、戰壕和地洞,另外該路段的途中分支交界,尚有一座顯見未及介紹的軍事偵察台。



遺跡徑版

遺跡地點

一號軍石

   

二號軍石

三號戰壕

四號地洞

五號軍石

六號軍石

七號軍石

8 號機槍堡

九號軍石

十號軍石

軍石11號

    

機槍堡12號

界石13號

軍石14號

軍石15號

    

地洞16號

軍石17號

九龍山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