醉酒灣防線及戰敗源由

 誰都不能預料到準備了好幾年,英軍揚言固若金湯的醉酒灣防線,竟是那麼脆弱,不堪一擊,亦不能預料到香港保衛戰會在無聲無息、在全港軍民錯愕及措手不及下展開,以致最後一敗塗地。其實回看英軍的戰前佈防早已呈現敗象,而事實上,香港的陷落亦早在英國的預計之中。

英國國防在戰前的輕敵下,主力防守全香港的英、印軍合共只1.1萬人,除兵力與日軍強弱懸殊外,海空兩軍力量亦異常單薄,缺乏雷達系統,通訊落後,且只得五架老殘戰機和一艘軍艦駐防,期望臨時依靠遠在新加坡的英軍趕及增援,可惜剛開戰即被日軍偷襲成功慘成真空。 陸軍方面由於是雜牌軍所組成,質素參差不齊,缺乏嚴格訓練,最重要的是兵種之間因多種問題未能配合。另臨陣拉來近 2 千加軍増援和義勇軍近1.4千人,以及500名原囚禁於馬頭涌集中營的中國老兵臨陣出監獲械參戰,令總兵力達1.5萬人。 可惜增援的加軍全是新兵,作用不大,而成為整場戰事唯一援軍的500名中國孤軍,其曾受嚴格訓練,作戰經驗豐富,卻未受英軍重視,最初他們欄截阻嚇了日軍一段時間後乘勢返回中國,種種因素下導致港軍短時間全軍覆沒。

反觀日軍兵力遠超港軍,人強馬壯,駐紮深圳邊境準備南下的大軍約6萬多人,而攻港總兵力達3.2萬人。其次陸兵戰鬥力頑強,作戰經驗豐富及受過嚴格的訓練,總兵攻力勢如破竹。海空軍方面軍事設施精良齊備,隨時炮轟英軍及護駕己兵前進。其三,戰前早被日軍間諜來港收集情報,掌握了香港境內的形勢和資料,甚至連砲台方位亦瞭若指掌,故日軍攻進新界時,加上所謂「第五縱隊」的漢奸帶領下有如入無人之境,迅速向南推進。當時日軍估計若要攻陷醉酒灣防線要半年時間,竟然意外地迅速突破城門防守據點,以致從後上來的各大隊之間配合上出現了問題。

港軍致命要害是最先 2 日不到的時間城門據點被突破,導致醉酒灣防線迅速崩潰,令整體士氣受挫,接著蒙受嚴重打擊心理的後遺症,揮之不去,加上軍力強弱懸殊,以寡敵眾,故被日軍在短短的十八天瓦解港軍的力量。

九龍山嶺

城門碉堡

黃泥涌峽

戰後醉酒灣防線的防衛遺跡

 香港保衛戰後的50年代,英軍開始陸續撤出九龍山嶺、城門碉堡及西貢防線的游擊據點,並將部份軍事設施破壞或炸毀,以防不法搗亂份子利用。醉酒灣防線當中位於筆架山至沙田坳一段,以及大老山一帶為當時守衛九龍半島的主要要點,城門碉堡更是當時九龍要塞的總指揮部,全條防線初時還有不少廢置的軍事遺跡。

至今有逾70年歷史的醉酒灣防線,沿線上的軍事防禦設施,隨著時代經濟高速的發展,大部份已無聲息地消失、或隱沒在山野中、或在無情歲月的侵蝕下至毀壞,甚至被人為佔據及惡意破壞等。現殘存及無意之中能保留下來的,大多數是位於筆架山、獅子山、大老山及西貢牛尾海一帶,和隱蔽荒蕪之處,為機槍堡、戰壕、座標石、軍用水箱,以及日佔領時期為日軍所挖的「神風式」地洞等等。

現最大規模留存下來的城門碉堡及九龍山嶺路徑上的防禦遺跡,成為香港軍事歷史寶庫,及後沿線的 9 公里於2005年紀念抗日勝利60周年,因而設立為戰地遺跡徑,讓遊人及新一代在尚存的遺跡處,親身領會及認識抗日戰事,同時感受曾保衛香港的軍人付出生命和血淚的印記,以及敬仰和憑弔歷史等。

戰後的城門碉堡雖彈痕纍纍,但整體仍大致完好,往後經過數十年的風雨洗禮,內部早已變得荒蕪不堪。數年前本土有一位對軍事歷史及遺跡很熱忱的70 後普通人士,不欲該寶貴的軍事遺址荒蕪沒落,自發成為義工,遂到上址孤軍作戰,清理及整理碉堡內的淤泥、塗鴉和廢物等,甚至不惜放下事業趕在冬季期專心清理。連續辛勞多月後,部份開放成為學界的通識科教學實習室,除了為此作出貢獻外,更前後花了7 年時間行走全港山地探索考究軍事遺跡,並編寫成二本特別的行山專書,該書分別已於2007年和最近的2010年出版,以利讀者遊歷。

整個香港最重要的兩處大型軍事要塞,分別為「城門碉堡」及「黃泥涌峽」,成為軍事歷史寶庫。據悉,來日整座城門碉堡會成為香港的軍事博物館,而黃泥涌峽大部份遺跡乃保存至今,已於2006年成立軍事史跡徑,為紀念因加拿大軍司令兼西旅旅長羅遜准將的陣亡而設。曾為黃泥涌峽戰守至最後一人陣亡的羅遜准將,戰後已移葬於柴灣區的西灣國殤紀念墳場,與其他英勇衛港作戰陣亡的港軍一起,英名永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