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國自 1841年佔領香港島後,便在境內興建了不少海防軍事設施,當中有砲台、堡壘、軍營及船塢等。 1880年代,面對俄羅斯及法國太平洋艦隊的威脅,英軍於 1887年在鯉魚門築成砲台,是當時香港最具規模的海岸防禦工事。鯉魚門炮台扼守香港東面的海道入口,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。
鯉魚門整座炮台有堡壘,原用作士兵營房、彈藥庫、砲彈裝配室及煤倉的 18間地下室,加上兩門 6 英吋隱没式大砲等組成,另建有南、北與西面 3座溝堡,四周並建有壕溝。英軍於堡壘附近另修築多座砲台,包括反向砲台、中央砲台、西砲台及渡口砲台,依山勢由東至西分佈於岬角上,各砲射程不一,可完全覆蓋整個鯉魚門水道。1892年,英軍更在岬角海邊的岩洞內建成布倫南魚雷發射站,是當時世界上最具威力水下武器之要塞。
當年的鯉魚門防衛堪稱無懈可擊,及至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際,對岸之魔鬼山上安置了數門火力更強、準確度更高的 9.2吋大砲,鯉魚門岬角作為前線防衛的重要地位才漸次失去。在隨後的 30多年間,香港並沒有受到攻擊,鯉魚門的海防武器一直無用武之地。到了 1930年代,由於武器技術的改進以及其他新砲台相繼落成,鯉魚門砲台在香港海防上的重要性逐漸減退。
1941年日本侵略香港時,鯉魚門砲台曾成為一個重要的戰場,當時不少守軍都在戰鬥中壯烈犧牲。香港重光後,這個要塞已不再是戰略要點,砲台後來成為英軍的操練場。直至 1986年 8月東區走廊第 3 期興建,該處的軍事設施正式停用,而各個遺蹟仍留存至今。
遺蹟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