薄扶林道的維多利亞城界石,位於與摩星嶺道交界的行人隧道出口,由薄扶林道的摩星嶺道巴士車站下車,沿著毗鄰的有蓋行人隧道下行至出口,即可看到該塊界石屹立在車路山邊。

維多利亞城界石,又稱四環九約界石。 本港開埠初期,港英政府為紀念 1837年登基的維多利亞女皇,把西環至灣仔一帶改名為「維多利亞城」,並將一切商業、軍事活動等集中在該地帶發展。  1903年正式刊登憲報,在現今的堅尼地城、中西區半山以至灣仔及跑馬地合共豎立了七塊界石,以標明維多利亞城的邊界範圍。


 香港隨後發展迅速,在第二次大戰後人口不斷增多,中環至灣仔多年來更進行多次大規模填海工程,維多利亞城隨著歲月流逝變得名存實亡。  香港法例訂明新城市範圍後,該七塊界石成為象徵標記,不具任何法律效力,僅作為曾標誌城市邊界的歷史遺跡。

已逾百年歷史的維城界石,形狀大小相若,約1.2米高,尖頂方柱狀花崗岩的石身刻有《City Boundary 1903》字樣,該七塊界石分別位於堅尼地城、薄扶林道、克頓道、舊山頂道、馬己仙峽道、寶雲道及黃泥涌道。  在中環半山馬己仙峽道近15號一幅護土牆下的維城界石,前年無故失蹤,因政府到現時沒有將任何維城界石列為受保護的古蹟。


現存的六塊維多利亞城界石由西至東分別位在:

1. 堅尼地城西寧街的臨時遊樂場花槽外;
2. 薄扶林道與摩星嶺道交界的行人隧道口;
3. 近寶珊道的克頓道直上400米山邊;
4. 舊山頂道近地利根德徑交界山邊;
5. 司徒拔道口御峰豪宅下面的寶雲道山邊;
6. 黃泥涌道聖保祿學校對面行人路。


(一)薄扶林道行人隧道口:

維多利亞城界石

六角尖頂

摩星嶺道

行人道口

行走隧道

看摩星嶺

薄扶林道


(二)半山舊山頂道山邊:

舊山頂道

山邊界石

(三)跑馬地黃泥涌道行人路:

黃泥涌道

地下嵌版

(四) 堅尼地城臨時球場花槽外:

西環界石

球場花槽

(五)龍虎山克頓道山邊:

克頓道界石

路邊展牌


(六)司徒拔道口的寶雲道山邊:

司徒拔道口

寶雲道界石

(七)馬己仙峽道郵筒後面山邊 – 失蹤:

郵筒背後